首页 > 政务资讯 > 专题报道 > 开展“五型”政府建设 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 工作推进

“五型”政府建设简报(第102期)

发布时间: 2023-02-17 访问量: 收藏.png

【典型推介】

江西景德镇:紧跟步伐 乘势而上

为瓷都高质量发展呐喊

2022年,景德镇市生态环境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弘扬绿色生态文化,倡导生态文明行为,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紧紧围绕全面展示景德镇市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宣传碳达峰碳中和、污染防治攻坚战等重点工作。按照江西省生态环境厅的统一部署,服务景德镇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担负起生态环境领域内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为深化国家和省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更高标准打造美丽江西“景德镇样板”提供强大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精神动力。

一、在学懂弄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上下功夫。推进理论学习的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开展多种形式党的二十大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教育,宣传教育引导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干部职工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丰富理论宣传的形式、提升理论宣讲的深度。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三进”宣传,定期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开展专题宣传活动。邀请景德镇市委讲师团、在职大学教授举办全系统干部职工专题党史、理论讲座,局主要领导、局分管领导时常分享、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组织好各派出机构、局属单位理论宣传队伍的培训,提高宣讲效果,让广大职工群众愿意听、听得懂、听得进。

二、掌握生态环境理论阐释的主动权、解释权。注重提升新闻宣传成效。把生态环境部、江西省生态环境厅、景德镇市委、市政府的高质量发展政策、法规讲清讲透,景德镇市生态绿色发展措施讲清讲透,景德镇市环境保护发展变化讲清讲透。与江西新闻、大江网、景德镇市电视台、景德镇日报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依托大媒体平台宣传好生态环境发展政策法规,讲好生态环境保护事件。

主动抓好涉生态环境舆情工作。按照“常规工作一季度一发布、应急事件第一时间发布”的要求,及时向社会公众权威、准确通报政策举措、工作进展,每季度召开新闻发布会,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努力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着力构建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生态环境舆情信息工作格局,层层传导网评责任,推动网评责任向基层、向一线延伸,每个派出机构均落实两名以上的核心网评员,共落实10人。市生态环境宣教战线已建立市县联动联评机制,快速有效处置社会舆情,及时纾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引导社会舆情向好的方面转换。

三、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按照年初计划精心组织好世界环境日、生物多样性保护、全国低碳日等重要宣传活动。对上级部门涉及生态环境重大活动加大宣传报道,努力做好全系统优化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的新闻报道工作。积极开通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建立起以“双微”为主发布平台的市、县两级生态环境系统新媒体矩阵,及时对全市生态环境保护的好经验、好做法转发推广,实现重大信息同时发布,形成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的舆论引导合力,影响范围呈几何级数扩大。截至目前,市本级关注“双微”人数接近3000人。

充分利用“中国环境” “江西环境” “景德镇日报” “江西新闻” “瓷都环保”等主流媒介,聚焦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宣传好成效、好做法、好经验,广泛凝聚社会合力。今年来,推出原创新闻信息稿件500多篇,深入挖掘环保战典型,让更多的鲜活的典型人物从后台走向前台,今年成功推送了乐平生态环境局吴其姗当选“2022年江西最美环保人”。

四、拓宽宣教平台,广泛传播生态环境保护正能量。紧紧依托在校青年志愿者,成功打造景德镇陶瓷大学环境保护志愿者协会、景德镇学院自然风环保协会等一批生态环境保护志愿者队伍。每年挤出资金联合高校举办瓷都大学生环保时装设计大赛、瓷都大学生环保公益广告设计大赛、大学生环保动漫视频制作大赛,其中瓷都大学生环保公益广告设计大赛、瓷都大学生环保时装设计大赛已连续举办十六年、六年。大学生使用废弃包装袋、废报纸、废塑料泡沫缝制出实用、美观、时尚的时装参加环保时装设计大赛。通过环保大赛,推进高校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引导在校广大学生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同时收集原创参赛作品用于各类生态环境宣传,以大学生的视野呼吁保护生态环境,刻不容缓。

2022年持续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志愿服务,深入开展“河小青巡河护河”、水质监测、垃圾清理、文明劝导、环境美化等主题实践活动,加强对侵占河道、私搭乱建、乱堆乱放、超标排污、破坏植被等违法违规行为的信息收集,及时反馈有关政府部门,跟踪关注后续整治工作,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美化优化生态环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

景德镇市生态环境宣教战线将继续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紧跟步伐、乘势而上、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力为瓷都高质量发展呐喊。

【县区动态】

                    解思想 拓思路 敢担当 促发展

——昌江区“四个一”开辟两区融合发展新路径

景德镇市昌江区借助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坐落辖区内的独特优势,积极探索推进传统县(区)与开发区深入融合、协同发展的“一区多园”融合发展改革试点工作,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体制机制和经验做法,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开辟了一条提质提效的创新路径。

一、坚持“一盘棋”思想,规划融合先行先试。科学规划先行,已编制完成《全域航空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两区融合区空间概念规划》《两区数字经济融合发展规划》,全力推进空间规划和产业发展融合。

二、坚持“一竿子”理念,机制融合改革攻坚。一是干部交叉任职,由所在行政区党委书记兼任开发区主任,协调解决重大项目推进、征地拆迁、联合招商等重点、难点问题。二是剥离社会事务,签订《两区社会事务融合合作协议》,高新区将教育体育、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农林水利、民政事业等21项非直接涉企的社会事务工作交由昌江区代为履行。三是实施机构改革,推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和行政执法综合改革,设立行政审批局和综合管理局,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和“一支队伍管执法”。

三、坚持“一张图”布局,产业融合提质增效。2022年,“两区”以打造“206工业发展轴重要支撑”为目标,已共同举办重大项目开工仪式2次,合作引进投资20亿元的先进陶瓷高铁刹车片项目,成立合盛宁封陶瓷艺术数字产业基地,推进总投资达445亿元项目36个,成功签约并申报完成“20”项目10个、亿元以上项目63个,5亿元以上工业类项目18个,预计“两区”工业营收将突破千亿元。

四、坚持“一张网”统筹,城乡融合共同富裕。一方面,服务园区企业。“两区”投入资金近10亿元,新建航空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中心等“交钥匙”配套工程。昌江区职校设立航空机加、计算机应用等专业,与园区企业开展办学合作,开展各类专业培训5000余人次。新(改、扩)建昌江一中、白鹭学校等校园7所,新增学位7500个,高新区2000名职工子女实现就近入学。另一方面,惠及昌江群众。“两区”秉持“产业推进到哪里,融合步伐跟进到哪里,老百姓幸福指数就提升到哪里”的发展理念,完成鱼山集镇改造、鱼丽路口优化提升,启动荷塘乡村振兴项目,新建园林、昌南、古城邻里中心,在全市率先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举办各类招工活动近20次,就近解决了周边富余劳动力8000余人,直接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近1.5万元。

【工作简讯】

1.高岭·中国村智慧停车场项目建设加速推进。日前,高岭·中国村智慧停车场建设项目二次深化评审会顺利召开,项目施工稳步推进中。据悉,该项目由市国资委出资监管企业古镇投资公司在高岭·中国村景区建设的首座综合停车楼项目,项目规划建设用地2.65万平方米,已于去年年底完成了主体结构封顶,预计今年7月交付使用。项目建成后,可为游客停车提供舒适的环境和便捷服务。

2.高新区、昌江区两区融合出新招两区通办惠民生。一是深化“两区融合”新举措。为共同推进“两区”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落实中共景德镇市委《关于大力激励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的意见》,高新区管委会发动广大干部解放思想,鼓励改革创新,在昌江区人民政府的联合推动下,在景德镇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具体指导下,2月13日起,高新区、昌江区市场监管局部分行政许可事项实施“两区通办”。二是创新行政许可新模式。“两区通办”是指高新区、昌江区的市场主体,可以就近自主选择通过在两区的行政服务中心的“两区通办”窗口,通过线下提交纸质材料的方式办理行政许可业务。“两区通办”业务人员使用通办账号,执行统一的受理标准、办事流程,以“异地受理、本地审核”的模式,让市场主体办理行政许可不受管辖区域的限制。在本地审核通过后,由异地受理窗口依法办结发证。“两区通办”是“线上通办”的有力补充,进一步优化了申请人异地办事流程。三是不断推出“通办”新事项。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具体指导下,两区市场监管部门精心梳理市场主体高频事项,目前推出15项营业执照通办清单,已初步形成行政分区、服务不分区的便民服务新格局。后续将按照成熟一批、公布一批、办理一批的原则,继续扩大“通办”范围,完善“通办”事项清单。

3.景德镇市交通运输事业发展中心多举措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是整合货运业务,实现一站式服务。以交通运输改革为契机,完成道路普通货物运输行政许可、车辆道路运输证配(核)发及年审,实现了交通运输行政许可及相关工作一站式服务。二是创新服务模式,实现不见面考核。大力推进网上办理,道路运输从业人员通过关注“道路运政一网通办”微信公众号,即可完成普货、危险品等类别的道路运输从业资格证的年度考核,免去到窗口审核等诸多环节。三是增强服务力量,实现全天候服务。选派优秀业务骨干到窗口,加强业务能力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最大限度方便办事群众。


相关文档: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