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 重大战略部署落实情况

【旅游强省】景德镇这位薄胎瓷世界吉尼斯纪录的创作者,太牛了!

来源: 景德镇文旅 发布时间: 2025-09-07 访问量: 收藏.png

8月27日,在景德镇高新区的建德瓷厂车间,一辆窑车被缓缓推入窑炉,随着点火,窑门关闭……经十三个小时的窑火烧制,一项有关薄胎瓷的世界吉尼斯纪录,也就此诞生。一旁,被业界誉为“薄胎瓷第一人”的卢建德告诉记者:“这件瓷碗的坯体直径达到150厘米,经过烧制收缩后,成品可达直径130厘米。”

卢建德这简单的一句话对于行外人来说,并不懂得其中的意义。因而,需要科普的一点是:薄胎瓷碗薄胎碗成型对原料的掌控和手工技艺的要求很高,当器物直径超过100厘米,每增加1厘米都很困难。显然,130厘米,是薄胎瓷碗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有意思的一点是,早在1993年,卢建德就与其当年被誉为“中华薄胎大王”的岳父高梅生共同创作出一件直径88.8厘米“九龙薄胎碗”获世界吉尼斯纪录。而后,卢建德继承岳父衣钵,在不断的试验中屡屡突破,从直径100厘米、118厘米、128厘米,一直达到了如今的130厘米。

尽管在1993年以后,卢建德再未申请世界吉尼斯纪录,但他的每一次突破,却无疑意味着薄胎瓷业毫巅之处又向上攀升了一小步。这一步步间,是他以40多年坚守的“疯魔”之心,才雕琢了如今的毫巅之境。


声明不显的“名人”


被业界誉为“薄胎瓷第一人”,是爱马仕旗下的“上下”公司制定的合作匠人,所创作的薄胎瓷是景德镇唯一登上过佳士得拍卖的薄胎制品,也曾被作为“国礼”赠与外国领导人……

▲这件直径98cm的玛瑙红粉彩薄胎碗碗体轻薄至极。

毫无疑问,卢建德是景德镇陶瓷界的一位名人,但这位名人的曝光率却极低,乃至于当地从事陶瓷媒体工作近二十年的记者,都不知道景德镇“藏”着这么一位奇人。

“我每天就在工作室创作,诸如生意上等其他事情我一概不管。”现年65岁的卢建德极为低调,他虽然“能说会道”,偶尔还会和身边人开几句玩笑,却从不愿过多“包装”自己,因为这样会让“俗事”压缩他创作的时间。

因而,在佳士得要求卢建德以作者身份前往拍卖现场时,他会拒绝;也因而,央视因为一件制作极为精美的薄胎八角碗,寻到景德镇拍摄时,才知道这件作品的作者是卢建德。

低调让卢建德免受“盛名”所扰,他可以心无旁骛的在工作室一呆就是十几个小时,于一次次失败中,去寻找成功的可能。


最满意的作品是“下一件”


薄胎瓷亦称“脱胎瓷”、“蛋壳瓷”,看似简单的瓷器在灯下显得“薄如蝉翼,轻如浮云。制作从配料、拉坯、利坯(修坯)、上釉到绘画、烧制,须经四十多道工序,全部采用手工,分三次烧成。尤以利坯和艺术加工最为精细。利坯要经过粗修、细修、精修等反复百次的修琢,才能将二、三毫米厚的粗坯修至0.5毫米左右,达到“薄遏片刻铢,轻于举鸿毛。在手疑无物,定睛知有形”的效果。

▲卢建德正在利坯,他说,这是制作薄胎瓷的关键一个步骤,手要稳,心更要静,使力均匀了,才不会前功尽弃。

只见,卢建德眼神专注,手腕沉稳地运刀,利坯刀所到之处,泥屑飞扬,从他指尖迸溅开来……演示一会后,他关掉利坯机说道:“利坯是制作薄胎瓷的关键一个步骤,手要稳,心更要静,使力均匀了,才不会前功尽弃。这就像我们射击运动一样,需要调整好呼吸。”

然而,薄胎瓷的制作成功却显然不仅取决于利坯这一环节的成功,其实早在最初制胎配料上,到最后的烧制,所有的工艺环节,都是一道道“关口”。尤其是对于大型薄胎瓷的制作,就连抬坯入窑都得如履薄冰,“四个人抬,用力不均就裂了,常常没进窑就碎了。一个月做的全坏掉是常事”。

从1980年跟随岳父高梅生学习,卢建德已在薄胎瓷界浸淫了40多年光阴,如今,已将胎工艺成品率从5%提升到80%。然而,在这种耀眼的成绩下,他却这样说:“起初认为薄胎瓷并不难做,但越是深入其中,越感觉到敬畏,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小学生’。”

他的话语并非自谦,而是在于自己对作品近乎严苛的要求。他不愿意重复的制作,因而他在精于小件薄胎瓷制作后,会去挑战“大”的方向,也会在攻克100厘米后,去追逐“100+”……他在工艺上始终充满着“野心”,执意的认为最满意的作品是“下一件”,时刻在反思“线条是否可以更流畅、胎更薄一点、釉色再柔和一些”。


伸一双手撑一天片


卢建德说,在他的职业生涯中,除了岳父的“授业之恩”,还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对他影响很深。

这位长者便是现年86岁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远长。卢建德记得,刘远长带着他和刘伟(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出席一个活动时说:“你们一个是中国工艺美术界的年轻骨干,一位是工艺界的年轻翘楚,我希望你们都能把手上的事干好,只有这样,你们都伸出了一双手,就能和其他同仁一起撑起景德镇陶瓷的一片天。”

刘远长的话语让卢建德记忆犹新,因而在薄胎瓷制作上的不断超越,对他而言不仅仅是一种痴迷,也是一份责任。让未上初中的他,能在工艺上“碰壁”时,能不断的翻书,看那些晦涩难懂的化学方程式,从无数次且不计成本的试验中,在科学中找寻“解题”的方法;让他将两位名校高学历的年轻人收入门下,在传授技艺的同时,寄希望于这两位徒弟,能以热分析处理数据记录等总结工艺流程,以学术化的方式将薄胎瓷技艺传授给更多年轻人。

在谈及业界“第一人”的名衔时,卢建德丝毫不以为意,在他看来,这些虚名,远不及他创作出一件好的作品来的快乐。所以,他可以毫无保留的指点同行后辈,也愿意在徒弟将工艺流程整理成文字、数据后向业内公开,因为“撑一片天”的手,绝非他一人能够达成,他愿意并希望后辈能超越他。

(全媒体记者 程华)


相关文档: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