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 重大战略部署落实情况

【旅游强省】在这座古渡口,历史活了

来源: 景德镇文旅 发布时间: 2025-09-11 访问量: 收藏.png

三闾庙古渡口刻在这座城市的“老记忆”,藏着景德镇“因瓷兴商,因商敬神”的市井哲学。


作者 | 朱洪飞

题图 | 三闾庙古街



“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瓷器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拳头产品”。从15世纪至18世纪,景德镇瓷器逐步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和交流的主角,对世界经济与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景德镇是全世界唯一一个窑火持续燃烧近两千年的城市。景德镇瓷业兴于宋元,盛于明清。明清时期,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吸引了大批工匠和商人前来。正如晚清官员盛炳纬所惊叹,景德镇“以一镇之器,供天下之人之用”

作为景德镇城区唯一留存至今的古码头,三闾庙正是这天下瓷器与人间烟火交汇的渡口。它成为景德镇陶瓷文化的见证地、瓷业贸易的兴旺地,蕴藏着景德镇千年窑火越燃越旺的“密码”。

游客在景德镇三闾庙历史文化街区参观。

因瓷兴商,百年涛声的“老记忆”

18世纪,来自法国里昂的传教士殷弘绪在一封书信中惊叹:这里(景德镇码头)每天消耗一万多担米和一千多头猪。晚清民国时期,婺源秀才詹鸣铎在《我之小史》里亦提笔写道:“景镇为千猪万米之地。”

相隔百年的两处记述,关注的却是同一个地方。三闾庙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人流、物流进出景德镇的主要码头。在这里,从昌江上游运来的大米在此卸船,经码头转入全镇百余家米行,新鲜猪肉随挑夫的脚步走进窑工棚、富商宅。此外,粮食七大行兴起,“刘、陈、王、汪”四大望族涌现,各类商铺云集,成为繁华的商埠集镇。

可以说,在景德镇的历史长卷中,三闾庙码头曾是最鲜活的注脚,承载着“千猪万米”的繁盛记忆,见证着瓷业兴旺的历史。

有关三闾庙的由来,有很多故事,其中流传最广的与屈原有关。相传在战国时期,屈原一路流浪到昌江之西。一渔夫见他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心存疑虑地问道:“您就是三闾大夫么,怎么弄成这个样子?”屈原答曰:“世道混浊,一言难尽。”

屈原在南方流浪过不少地方,沿途百姓久闻“三闾大夫”之名,对他十分尊重与同情。在62岁那年,他到达湖南汨罗江边。面对大地荒芜、百姓饥困,听着江水湍流的悲号,他奋身向前,跳入滚滚江流。

景德镇人眼前的昌江,也因此成了另一条悲哀的汨罗,故而有“离骚著罢每高歌,不跳昌江跳汨罗”之叹。为纪念屈原,后人便在昌江之西,也就是“三闾大夫”结庐之所筑庙祭祀,名曰“三闾庙”,从此这里连年香火不断。

如今,历史已经远去,但这座纪念三闾大夫屈原的庙宇依然矗立,成为一种活态的文化。在这里,古庙、古街、古栅、古码头、古碑堪称景德镇城区内独一无二的历史遗存,构成三闾庙现在的模样。

漫步在清街的麻石条上,两道数厘米深的车辙早已刻成年轮,耳畔似乎仍能响起百年前的涛声,以及那扇木质栅门“吱呀”转动的回响——那是三闾庙刻在这座城市的“老记忆”,藏着景德镇“因瓷兴商,因商敬神”的市井哲学。

三闾庙古渡口旧遗址。

穿越古今,活态保护的“新表达”

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历史街区作为城市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它的保护与活化对延续城市文脉、促进文旅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随着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的纵深推进,景德镇古城文化肌理得以完好保存,景德镇城市老记忆逐渐被“唤醒”。

保护第一、修旧如旧。从科学制定三闾庙、葡萄架、彭家弄等6个历史文化街区专项规划,到以系统保护重塑原汁原味的历史风貌;再到将老里弄、老街巷、老窑址、老字号、老房子连片打造、有序传承……景德镇像爱护眼睛一样,推动陶瓷文化遗产走向整体保护、全面保护,让人们看得见岁月留痕,留得住文化根脉。

三闾庙这个“被遗忘的角落”化身为“活态博物馆”,它的蝶变从来不是历史的幸运,而是40年如一日的守护。

时间拉回到20世纪80年代。1981年的深秋,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工作人员踩着齐膝的杂草来到这里,在坡地间辨认出码头的石构肌理。两年后,它被列入市级文保单位,第一次有了“保护范围”的名分。从那时候起,三闾庙的真容才逐渐又呈现在世人眼前。

令人称赞的是,在探索活态遗产有效保护的过程中,景德镇下足“绣花”功夫,以“微改造”的方法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精细化修复。

在三闾庙,清街的车辙印旁,新铺的青石板特意留了“生长缝”,怕水泥的刚性伤了老石头;忠洁侯庙的木梁修缮时,工匠们保留了虫蛀的痕迹,说“这是岁月该有的样子”;连护坡墙上那块残高68厘米的告示碑,都被小心翼翼地拓片存档……

如今,昌江的船桨声已被汽车鸣笛取代,但厚重的青石板仍在诉说着这座古街与瓷都共呼吸的千年往事。由此而言,三闾庙,远不只是一条街,更是一段流动的历史。

流经景德镇的昌江,在古代繁荣了瓷业贸易。

古渡重生,新潮体验的“老味道”

探寻、创新、表达,三闾庙以持续的“上新”实现文化表达与深度体验的“双向奔赴”。如今,这片充满古韵的街区,成为市民、游客感受瓷文化、打卡休闲的热门去处。

古韵与今风完美融合。如果说景德镇的城市形态起点是御窑厂,那么昌江区的起源地就是昌江河畔的三闾庙。如何守正创新,让三闾庙的历史文化绽放新彩,成为时代的“必答题”。今年8月,民俗博物馆在三闾庙开馆。馆内展出了琳琅满目的老物件,小到顶针、算盘,大到缝纫机、粮票本,每一件都带着生活的温度。

馆内黑白电视机还留着旋钮转动的磨损痕迹,墙上挂着的确良衬衫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二八大杠自行车并排而立,每一处细节都勾起参观者的回忆。可以说,三闾庙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在保护与开发的过程中,巧妙实现了古韵与今风的完美融合。

以新理念打造新体验。历史上,三闾庙因商贸繁荣吸引了徽商、江右商帮等群体,并形成会馆文化。今天的三闾庙以“一馆+七坊+百业”为特色,结合原有的业态特征,有针对性地引入传统手工作坊、特色商铺、民俗文化展示馆等多元化业态。在这里,老街区遇见新理念,老味道便长出了新体验。

推开“老张篾匠铺”的木门,门轴发出“吱呀”声响,仿佛在诉说百年往事;非遗手工、粮油米店、笔墨纸砚、草鞋蓑衣、零食酒肆等场景把人带入另一个时空;传统竹编草帽、竹篮、竹筐等非遗技艺也在这里如数展示。透过三闾庙这扇窗,我们处处都能感受到创新之风、创造之能。

让新与旧共融共生。文化如水,时代如歌。依托三闾庙独特的历史印记和厚重文化底蕴,景德镇找准了陶瓷文化与现代旅游的结合点,发展文旅新业态,注入街区新元素,丰富文化新内涵。

沿着青石板路前行,咖啡奶茶店外,不少人捧着饮品,一边品尝一边欣赏古建筑上的雕花;民俗馆里,掉漆的八仙桌前围满了人,有游客轻轻抚摸着老物件的纹路,还有家长蹲下身,给孩子讲述这些老物件背后的故事。正如一位商家所说,“老街区的新生,不是把旧的换成新的,而是让新的在旧的里扎根生长。”

昌江水、万国瓷,映照着三闾庙街区从“古码头遗址”到“现代范儿老街”的美丽蝶变。三闾庙,犹如一座“时光博物馆”,在这里,得以找寻属于这座城市的“老味”,感受城市的空间品质和文化魅力,品味千年瓷都独有的文化底蕴。


相关文档: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