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鹅湖镇,智能温控大棚外稻浪翻涌,无人机掠过阡陌纵横的田野,农事服务中心电子屏实时跳动着土壤墒情数据……传统农耕与现代科技交织的画面,正是这座小镇农业现代化转型的生动写照。2024年,鹅湖镇粮食总产量突破3.79万吨,其中水稻贡献3.57万余吨,依托“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这片千年农耕沃土正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藏粮于地:万亩良田筑牢粮食安全底线
站在虎形水库田埂上,种粮大户齐新发望着流转的3700余亩稻田,语气中满是自豪:“复种面积能达到5700多亩!”这正是鹅湖镇“藏粮于地”的缩影。2025年,全镇粮食种植面积达73120亩,水稻占比67570亩,每万亩播种面积中水稻超9200亩,牢牢稳住 “米袋子”。
潘村村寺下畈的试验田里,不同稻种标识牌整齐排列。镇农技站站长蹲下拨开稻穗,指尖划过饱满谷粒:“6个早稻试验示范项目、5个新品种组合,晚稻同步开展5个试验示范、推广6个新品种。” 在他看来,每寸耕地都是“粮食账”的关键。
为守好耕地红线,鹅湖镇建立网格化监管体系,对“非农化”“非粮化”零容忍。零散地块被整合为标准化农田,田埂上的智能监测设备24小时采集土壤肥力数据,实时传输至农事服务中心,让“良田”持续产出“粮田”效益。
科技赋能:智慧农机绘就田间新图景
走进鹅湖镇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农机调度信息在大屏幕上实时滚动。“今年与深圳大疆合作开发智慧平台,巡田功能能辅助农民精准决策。”中心负责人杨健展示道。该平台通过监测农田墒情、作物生长数据,让“靠天吃饭”转向“靠数据种田”。
智能育秧系统同样亮眼。中心单季育秧1万亩,全年满足4万亩大田栽种需求。“精准控制温湿度、光照,实现育秧插秧一体化。” 杨健介绍,这为全县水稻种植托管标准化服务筑牢基础。
智慧农业产业园内,科技成果遍地开花。技术员点开手机APP,温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等数据一目了然:“以前靠经验,现在靠数据,甜瓜产量比传统种植翻番,品质更优。”园内有机蔬菜借助滴灌与物联网设备,实现水肥精准施用与循环利用,肥料节省超30%,走出绿色高效新路径。
人才培育同步推进。鹅湖农民技术学校全年开展5期培训班,培训400余人次。“知识在课堂与田野间传递,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加速成长。”学校负责人表示,他们将成为农业转型的中坚力量。
政策暖心:红利直达激活乡村内驱力
为让惠民政策精准落地,镇上农业岗人员逐村指导,手把手协助村干部完成补贴统计上报。从地块核实、材料审核到系统申报,工作人员严把每个环节,确保国家财政阳光精准灌溉至农户手中,有效激发农户生产积极性。
镇农机站院子里,技术员操作新型农机演示:“这机器省人力、效率高!”老农们围拢上前:“种了一辈子地,现在政策鼓励用机械,咱也得跟上!”隔壁会议室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解读会”火热进行,工作人员承诺“免费培训学技术”,不少农户当场报名参训。
镇农业服务大厅内,农户们排队登记。“政府牵线合作社,从耕地到销售全程托管,省心又省力!”村民们纷纷点赞。镇农业农村办工作人员介绍,通过联合县农业农村局推进社会化服务,分散小农户被纳入现代农业体系,实现统一育秧、统防统治,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从‘面朝黄土’到‘指尖种田’,变化翻天覆地。”鹅湖镇相关负责人望着万亩农田感慨,“我们正打造‘智慧农业 + 绿色产业’模式,让老农田长出新希望。”据悉,下一步,该镇将深化科技与农业融合,推动“智慧农业 + 绿色产业”模式全面升级,让传统农田持续焕发智慧生机,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