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梁县是江西省17个农村宅基地规范管理"示范先行县"之一。在加速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该县按照"管改统筹、点面结合、梯度推进"的思路,将农村宅改与"乡村美、产业兴、百姓富"深度融合,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释放农村宅基地潜在价值,实现城乡发展要素融会贯通,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一、工作进展:凸显"五新"
(一)形成规范管理新机制。一是以"资格权"认定创新户有所居实现形式。提出"一次认定、相对固定、长期稳定、动态管理"的宅基地资格权管理制度,完成6.2万户的宅基地资格权户认定;二是以"联审联办"规范审批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建立完善了"农户申请、村级初审、乡镇审批、县级监管"的审批模式,形成"一个窗口、一支队伍、一套规程、一本档案"审批规范;三是以"动态巡查"为抓手加强农民建房监管。全面推行农民建房"五到场一公示",开展常态化的动态巡查和联合执法,建立巡查台账。宅改启动以来,全县已依法查处违规违法建房行为162宗。
(二)取得基础工作新成效。扎实开展宅基地基础信息调查。全县已全面完成基础信息调查工作,共涉及宅基地7.4万宗;农村宅基地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基本建成,数据迁入移动云、并在"赣服通"上线试运行,为农户提供方便快捷的"网上、掌上"报建服务。加快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对全县143个行政村进行了精准分类,按"多规合一"要求对已编原村庄规划编制开展了规划评估,完成了51个试点村庄的规划编制。妥善处置历史遗留问题。通过入户走访、调研座谈等形式,摸排出农村宅基地历史遗留问题17168宗,以村为单位逐一建立问题台账,目前已妥善处置12017宗,依法清理腾退出"一户多宅"及废旧宅基地263宗。加快推进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县已办理房地一体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6.9万宗,占93%。
(三)呈现制度改革新气象。2022年,分三个批次"梯度推进"宅改试点工作,共涉及150个自然村,其中省点23个。今年新增宅改试点140个,其中省点86个、县点54个,每个乡镇至少打造2个宅改"亮点"村庄。目前第一批23个省点已基本完成改革试点任务,县级集中打造的6个宅改"亮点村"各具特色、亮点突出。在试点工作中,我们按照"依法公平取得、节约集约使用、自愿有偿退出"的目标要求,聚焦宅基地"如何管、管得住、放得活"三大重点,制定出台了符合本地实际的宅基地超占退出、有偿使用、收益分配、历史遗留问题处置等9个规范性制度,从制度层面夯实改革政策基础。
(四)走出遗留处置新路径。抓住试点契机,加强系统谋划,突出农民主体,按照"依法依规、稳妥有序、尊重历史、兼顾现实"的原则,采取"一事一议、一村一策",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通过民主议定,对一户一宅超面积、一户多宅、非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占用宅基地等历史遗留问题进行妥善处置。全县有60%左右的自然村已采取"阶梯式"缴纳有偿使用费形式,对超占面积进行有效处置;勒功乡沧溪村对村内"空心房"进行统一拆除,腾退出360平方米宅基地建起了村文化广场;臧湾乡古铜桥村以"农耕文化"、"儿时记忆"、"开心菜园"等主题,把农户超面积院墙门打开建成"共享庭院",累计退出超占庭院2134平方米。
(五)形成浮梁特色新亮点。在改革试点过程中,坚持大胆探索、改革创新,取得了一些具有浮梁特色的实质性改革成果。一是规范管理"全覆盖"。目前所有村(居、场)和乡镇100%在便民服务中心设立了农民建房申办窗口,为农民建房提供"一窗受理、一站服务、一路跟踪";100%的村(居、场)配备了宅基地协管员,实行网络化管理,完善了村规民约和公示制度。二是积极探索"宅改+传统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利用"。我县传统古村落众多,其中:国家级20个、省级3个。针对传统古村落"一户多宅"较多、中心村闲置空心、传统建筑保护传承难等问题,围绕"三权分置",严守政策底线与制度突破并举,探索"宅改促振兴、古村焕新颜"的新路径。如江村乡诰峰村是国家级传统古村落、省级红色名村,该村全力推进闲置古民居腾退和修缮保护,村民以33幢古民居入股村集体旅游公司,参与经营与分红。三是探索"宅改"与"农文旅"深度融合。浮梁是"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强县"之一,为积极策应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我县坚持把"宅改+农文旅融合发展"作为主打模式,用好用活退出的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民宿经济、文创基地等,让农民更多分享改革红利和产业增值效益。王港乡港口村充分盘活闲置宅基地和农房,村集体创办"梦里水乡旅游公司",打造"七星港湾"、"锦泰文化营地"等网红打卡点,村集体实现增收40余万元,带动村民年增收200余万元;湘湖镇利用地处景德镇近郊优势,创新推出"老屋唤醒行动",盘活闲置农房发展以陶艺创作为主的文创基地,目前已吸纳 300余名"景漂"入驻湘湖开办陶艺作坊;蛟潭镇琅溪村是中共河西县委旧址,红色资源丰富,该村结合宅改全力打造乡村红色文化研学基地,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
二、工作举措:突出"五性"
(一)持续高位推动,确保宅改工作的"系统性"。县、乡两级真正把宅改纳入"一把手"工程,建立健全定期会商、挂点帮扶、调度推进等工作机制。今年1-10月,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县深改委先后8次研究宅改工作,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调研督导宅改工作13次,县委书记就宅改工作先后3次作出批示。对县、乡领导和县直部门挂点宅改试点工作进行了统筹安排,确保每个试点村庄有1-2名县、乡干部驻点指导、全程参与。
(二)落实专人专班,体现宅改工作的"高效性"。县宅改办(专班)共25人,其中集中办公10人,下设7个专项工作小组,县财政安排工作经费90万元。各乡(镇)也成立了至少由3名年富力强、业务较熟的同志组成的宅改工作专班,乡(镇)财政每年安排宅改专班工作经费3-5万元,从而有效保证了宅改专班人员稳定、经费充足,宅改各项工作运转有序、高质高效。
(三)层层压实责任,凸显宅改工作的"主动性"。在县委"一号文件"中明确将宅改列为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并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和乡村振兴实绩考核。4月上旬,县宅改领导小组组织各乡(镇)党委书记、分管领导进行了宅改"明白人"考试,大部分乡(镇)也组织了相应的考试。县宅改办每季初向乡(镇)下达工作任务清单,每个季度会同县"两办"开展一次专项督查和排名通报,对排名靠后的乡(镇)党委书记进行了约谈。县宅改办对每季考核排名前10的乡(镇)宅改办给予工作经费奖励,各乡(镇)也相应建立了考核督查机制,如鹅湖镇由纪检委牵头每月开展一次专项巡查;浮梁镇实行"周调度、旬排名、月通报"并拿出不少于100万元的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补"支持各村宅改工作推进;勒功、鹅湖等乡镇在一年两次的乡镇人大会议上增加了听取宅改工作专题汇报议题。
(四)坚持群众主体,突出宅改工作的"群众性"。在去年基础上,县宅改办再次组织编印了《宅改政策"明白人"读本》3000册、宅改政策宣传折页1.5万份、《再致农民朋友的一封信》5万份,发放到村组和农户。全县所有村(居、场)所在地和试点自然村均设立了宅改宣传栏、公示栏和3条以上永久性宣传标语,非试点自然村也刷写了2条以上永久性标语。各乡(镇)采取"夜谈会"、"大樟树下话宅改"、"周五见微党课"和村民微信群等多种形式,广泛宣讲宅改新政,与群众深入交流。县宅改办4月中下旬集中组织对16个乡(镇)的宅改村民理事会成员进行了全覆盖培训。全县所有村(居、场)均成立了宅改村民理事会,做到了"真理事、善理事",较好地发挥了"村民代言人"作用。
(五)做好结合文章,强化宅改工作的"融合性"。一是宅改与项目相结合。整合各类可用的项目资金支持宅改,要求每个试点村庄要有项目资金注入,每个"亮点"打造村整合资金不少于100万元。全县今年到目前已整合各类项目资金4200万元。二是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相结合。结合新农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农民自建房安全排查整治等,对农村危旧房、空心房、烂尾房等开展"三清三拆",并推动村内道路、供水、污水治理、生活垃圾处置等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了"改一宅、建一处、美一方"的改革效果。
接下来该县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全省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和规范管理工作现场推进会议精神,根据《浮梁县2023年全域宅改实施方案》明确的目标要求,认真抓好宅改试点和规范管理各项工作的落实。重点抓好"三个持续":一是持续在探索建立科学高效的宅基地管理体系上下功夫。以试点为契机,进一步明晰县、乡、村三级工作责任,建立系统完备、分工明确、上下联动、运转有序的农村宅基地管理体系;二是持续在探索建立系统科学的宅基地制度体系上下功夫。探索建立更加科学规范的宅基地有偿使用和有偿退出、增值收益分配管理、宅基地规范流转、"两闲"盘活利用等相关政策。积极探索宅改与传统古村落保护利用的最佳契合点,力求在"宅改+古村落保护利用"上出经验、出成果;三是持续在盘活利用"两闲"资源上下功夫。鼓励村集体发挥主体作用,盘活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发展乡村产业,充分释放改革增值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