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直有关单位:
为保护弘扬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进一步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机制,加强历史建筑普查认定和保护工作,保留历史记忆,彰显地域特色,根据省住建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通知》(赣建消〔2021〕5 号)文件精神,市住建局按照应保尽保原则,全面梳理和发掘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文化遗存,开展了对陶溪川片区内工业遗存的摸排普查和田野调查,经专家评审、技术论证、部门审核,初步遴选出37处工业遗存(其中建筑物29处,烟囱6处,大门2处)拟作为新增历史建筑。经市政府研究,确定将该37处保存条件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工业遗存列为景德镇市第三批历史建筑,现予以公布。各责任单位务必要充分认识到保护历史建筑的重要性,健全保护制度,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与管理,高质量做好我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工作。
附件:景德镇市第三批历史建筑名录
2024年12月24日
(此件主动公开)
附件
景德镇市第三批历史建筑名录
序号 |
建筑名称 |
建设年代 |
层数(层) |
建筑面积(平方米) |
建筑结构 |
建筑特色价值 |
建筑质量 |
陶溪川一期(宇宙瓷厂)共21处,其中建筑物16处,烟囱5处 | |||||||
1 |
A1新煤气窑厂房 |
1992年 |
1 |
4599 |
砖混结构 |
建于1992年,其中87米长的第四代炉窑——煤气烧隧道窑建于1994年。 |
好 |
2 |
C1三车间成型厂房 |
1958年 |
2 |
3632.21 |
砖混结构 |
原为简易厂房,1985年进行改造;1986年引进三条成型作业线,主要生产杯、碟、盘等日用瓷产品;曾生产“米卡沙”、“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出口瓷和“国徽瓷”等产品。 |
好 |
3 |
C5生产车间 |
1958年 |
1 |
662 |
砖混结构 |
一层人字形双坡顶建筑,面积约662平方米,C5老厂房位于厂区中央东南侧。工业厂房见证了当时的科学技术工业力量对于行业进步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也见证了景德镇工业时代的辉煌 |
较好 |
4 |
C7配套附属车间 |
1958年 |
2 |
154 |
砖混结构 |
两层砖混结构,面积约154平方米,C7配套附属车间,位于厂区中央东南侧。工业厂房见证了当时的科学技术工业力量对于行业进步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也见证了景德镇工业时代的辉煌。 |
较好 |
5 |
C16辅助材料分厂模型 厂房 |
1961年 |
1 |
66 |
砖混结构 |
始建于1961年,1985年改建,主要生产各式陶瓷石膏模型和陶瓷窑具。 |
好 |
6 |
C15管理车间 |
1958年 |
2 |
508 |
砖混结构 |
两层砖混结构,面积约254平方米,C15老厂房位于厂区中央东侧。红色砖墙面,高耸的烟囱,纯视觉的当代语言,成为世界瓷都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和陶瓷工业遗产,也见证了景德镇工业时代的辉煌。 |
较好 |
7 |
1号烟囱 |
1958年 |
1 |
/ |
砖石结构 |
1号烟囱位于厂区中央位置,由红砖砌接而成。原有格局和技术特征的保留,承载着工业时代的技术信息,记录着工业历史的痕迹。 |
较好 |
8 |
A2气窑 厂房 |
1958年 |
1 |
6482 |
砖混结构 |
A2生产主车间位于厂区中央,面积约6482平方米,是一层大跨度双坡顶建筑,大跨度的空间结构能够容纳大型生产设备,双坡屋顶下的开窗设计则确保了室内光照的充足。 该生产主车间内有煤烧圆窑包、煤烧隧道窑、油烧隧道窑和焦化煤气窑四代窑炉,标本见证了柴窑—煤烧—重油—煤气的重大历史变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历史价值 |
较好 |
9 |
2号烟囱 (卫星囱) |
1958年 |
1 |
/ |
砖石结构 |
建于1958年,高45米,为烧煤倒焰窑烟囱,红色砖墙面,高耸的烟囱,纯视觉的当代语言,成为世界瓷都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和陶瓷工业遗产。 |
较好 |
10 |
C3二车间成型厂房 |
1958年 |
1 |
3205.5 |
砖混结构 |
原为老式厂房,1987年改建,1989年引进8条链式烘房成型作业线;主要生产盘类圆器品种,曾生产“米卡沙”出口瓷和“国徽瓷”等配套产品。 |
好 |
11 |
C2四车间成型厂房 |
1970年 |
1层局部2层 |
4140.4 |
砖混结构 |
始建于1970年,主要生产糖罐、奶罐、鱼盘、壶类等注浆琢器产品,曾生产“米卡沙”出口瓷和“国徽瓷”等配套产品。 |
好 |
12 |
C6原料分厂厂房 |
1961年 |
1 |
1487.5 |
砖混结构 |
始建于1961年,主要生产泥、釉料。1970年改建,先后装备多台陶瓷原料生产设备。 |
好 |
13 |
C8锅炉房 |
1974年 |
1 |
1102.9 |
砖混结构 |
始建于1974年,1988年改扩建曾装备4台锅炉,所产蒸汽用于胚体干燥和职工浴室。 |
较 |
14 |
3号烟囱 |
1958年 |
1 |
/ |
砖石结构 |
红色砖墙面,高耸的烟囱,纯视觉的当代语言,成为世界瓷都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和陶瓷工业遗产,也见证了景德镇工业时代的辉煌。 |
较好 |
15 |
4号烟囱 |
1958年 |
1 |
/ |
砖石结构 |
4号烟囱位于厂区东北侧。红色砖墙面,高耸的烟囱,纯视觉的当代语言,成为世界瓷都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和陶瓷工业遗产,也见证了景德镇工业时代的辉煌。 |
较好 |
16 |
C11烧炼车间1号窑厂房 |
1970年 |
1 |
1419.23 |
砖混结构 |
始建于1970年,同年建成厂第一条煤烧隧道窑;曾烧制“国徽瓷”等陶瓷产品。 |
好 |
17 |
5号烟囱 (火箭囱) |
1960年 |
1 |
/ |
砖石结构 |
始建于1960年,高45米,为烧煤倒焰窑烟囱,虽然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功能,但是却见证着厂区内的历史变化,从工厂的繁华到落寂,从原始的烧作方式到电力机械生产。 |
好 |
18 |
B9彩绘车间厂房 |
1980年 |
1层局部2层 |
5244 |
砖混结构 |
始建于1980年,主要生产贴花镶金产品;曾彩绘出口美国的“米卡沙”瓷和“金陵梦十二金钗”彩盘。 |
好 |
19 |
B3七车间选瓷厂房 |
1961年 |
1 |
4395.75 |
砖混结构 |
始建于1961年,全厂所有陶瓷产品均在此检选。 |
好 |
20 |
B10彩绘车间烤花炉厂房 |
1964年 |
1 |
1233 |
砖混结构 |
始建于1964年,1988年改造。装有3条较先进的烤花窑炉,全厂陶瓷产品烤花均集中于此。 |
较好 |
21 |
B12设备车间 |
1958年 |
1 |
313 |
砖混结构 |
一层坡顶建筑,面积约313平方米,始建于1958年,功能为设备车间,建筑立面为灰色抹面,白色窗花构件。风格以简单、功能性和实用性为特点,体现现代主义风格。 |
较好 |
陶溪川二期(陶机)共4处,均为建筑物4处 | |||||||
22 |
老装备车间 |
1958年 |
1 |
3115.63 |
砖混结构 |
一层大跨度建筑,面积约3180平方米,老装备车间位于厂区西侧。红砖墙面,内有桁架,典型的包豪斯建筑风格。该建筑原功能为装备使用,见证了建国以后陶瓷生产和陶瓷文化的兴盛衰败过程。 |
好 |
23 |
二号机加工车间 |
1958年 |
1 |
3331.8 |
砖混结构 |
一层大跨度建筑,面积约3331.8平方米,二号机加工车间位于厂区西侧。红砖墙面,立面窗墙样式丰富,内部结构保存良好,原功能为陶瓷加工车间,具有较高的工业建筑遗产历史文化价值。 |
好 |
24 |
一号机加工车间 |
1958年 |
1 |
6272.2 |
砖混结构 |
一层大跨度建筑,面积约6272.2平方米,一号机加工车间位于厂区西侧。红砖墙面,立面窗墙样式丰富,内部结构保存良好,原功能为陶瓷加工车间,具有较高的工业建筑遗产历史文化价值,为景德镇城市景观承载历史记忆。 |
好 |
25 |
铸造车间 |
1958年 |
1 |
3803.5 |
砖混结构 |
一层大跨度建筑,面积约3803.5平方米,该建筑厂房位于厂区西侧。砖墙面,建筑屋顶错落,内部保留工业感构件,原功能为铸造生产车间,具有较高的工业建筑遗产历史文化价值。 |
好 |
陶溪川三期(为民瓷厂、红叶瓷厂)共8处,其中建筑物7处,大门1处 | |||||||
26 |
为民瓷厂大门 |
1957年 |
1 |
/ |
砖石结构 |
一层砖石结构,两侧实墙,中部三跨通道架空,灰面外墙,黑色勾缝,窗户为白玻绿框,屋顶屹立“为民瓷厂”金色四字,整体形象极佳,体现现代主义风格。 |
好 |
27 |
E4原料仓库 |
1965年 |
1层局部3层 |
3778 |
砖混结构 |
一层砖混结构老厂房,局部三层,面积约1402平方米。建筑原有功能为原料仓库,建筑立面为灰色抹面,局部白色窗花构件,后期改造更新增加红色和黄色突出构件,虚实相间,体现现代主义风格 。 |
好 |
28 |
E2原料成型车间 |
1965年 |
1 |
8558 |
砖混结构 |
一层砖混结构锯齿形厂房,面积约8558平方米 ,原料车间主要负责将各种原料进行配比、混合,然后输送给成型车间进行成型。红砖墙面,内部空间宽敞,原功能为原料成型车间,典型的包豪斯风格。 |
好 |
29 |
E3(圆窑) 油烧隧道窑房 |
1977年 |
1 |
5024 |
砖混结构 |
一层砖混结构大跨度双坡顶建筑,面积约5024平方米。原有功能为油烧隧道窑房。红砖外墙,侧立面砖花砌成,内有桁架,屋顶错落,见证了景德镇工业时代的辉煌,是景德镇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和陶瓷工业遗产。 |
好 |
30 |
E5煤烧隧道窑房 |
1970年 |
1 |
2480 |
砖混结构 |
一层砖混结构大跨度双坡顶建筑,面积约2480平方米。原有功能为煤烧隧道窑房。红砖外墙,侧立面局部为砖花装饰,内有桁架,屋顶错落,建筑侧面有一处高耸烟囱,见证了景德镇工业时代的辉煌,是景德镇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和陶瓷工业遗产。 |
好 |
31 |
E6油烧隧道窑房 |
1977年 |
1 |
2882 |
砖混结构 |
一层砖混结构大跨度双坡顶建筑,面积约2882平方米。原有功能为油烧隧道窑房。红砖外墙,正立面和侧立面砖花砌成,内有桁架,屋顶错落,见证了景德镇工业时代的辉煌,是景德镇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和陶瓷工业遗产。 |
好 |
32 |
E7匣钵仓库 |
1965年 |
1 |
268 |
砖混结构 |
一层砖混结构仓库,面积约268平方米。其原有功能为匣钵仓库,陶瓷匣钵是烧制陶瓷的窑具。建筑红砖外墙,正立面和侧立面砖花装饰。屋顶分高低两段坡屋面, |
好 |
33 |
中德培训基地 |
八九十年代 |
4 |
29978 |
砖混结构 |
多层砖混结构框架厂房,建于上世界八九十年代,建筑层数为5层,占地面积约890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近3万平方米,建筑体量较大,白色墙砖饰面,窗户为蓝玻黑框,屋顶为平屋面,是优秀的近代工业建筑的代表。 |
好 |
雕塑瓷厂共4处,其中建筑物2处,大门1处 ,烟囱1处 | |||||||
34 |
隧道窑房 |
1970年 |
1 |
1056 |
砖混结构 |
一层砖混结构大跨度双坡顶建筑,建于上世纪70年代。建筑面积约1056平方米,原有功能为隧道窑房。外墙经改造为白色抹灰,内有桁架,侧面窗户为白玻透明竖窗。屋顶为人字双坡。内部空间宽敞明亮。雕塑瓷厂见证了老一辈工人的艰苦卓绝,见证了一代雕塑人对陶瓷艺术的追求与探索,具有特殊的文化价值与内涵。 |
较好 |
35 |
砖烟囱 |
1956年 |
1 |
/ |
砖石结构 |
烟囱位于厂区中央北侧,建设年代为上世界50年代,由红砖砌接而成。高耸的双子烟囱,承载着工业时代的技术信息,记录着工业历史的痕迹。 |
较好 |
36 |
抽屉窑 |
1991年 |
1 |
2029.33 |
砖混结构 |
一层砖混结构大跨度双坡顶建筑,建于上世纪90年代。建筑面积约2029.33平方米,原有功能为抽屉窑房。红砖外墙,屋顶为人字双坡。雕塑瓷厂见证了老一辈工人的艰苦卓绝,见证了一代雕塑人对陶瓷艺术的追求与探索,具有特殊的文化价值与内涵。 |
较好 |
37 |
南大门 |
1956年 |
1 |
/ |
砖石结构 |
南大门大门采用石质感的建筑材料、精致的雕刻,大门的设计也充分考虑了与周围环境的融合,使得整个雕塑瓷厂在视觉上呈现出一种和谐统一的美感。门头展示雕塑瓷厂历史和成就的黑底金色“景德镇雕塑瓷厂”字体,两侧立柱标有内涵深刻的黑字对联,丰富了建筑及整个瓷厂的文化内涵,既体现了传统陶瓷文化的魅力,又展现了现代工业旅游的新风貌。 |
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