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草背景
2020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批准在景德镇市设立“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令第1号)第十四条提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所在地区人民政府应当在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的基础上,细化形成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经省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审核,报省级人民政府审议通过后发布实施,并报文化和旅游部备案。”根据文件要求和非遗保护工作实际,由景德镇市人民政府组织起草《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
二、起草经过
2021年形成《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初稿,根据2021年9月和2023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修改意见建议多次修改完善文本,并征求采纳市级相关部门、省直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意见后,经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省文化和旅游厅审核同意和省司法厅合法性审查通过后,由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在2024年3月公布实施。
三、主要内容
《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共八章,具体内容分为规划总则、区域概貌、总体分析、总体思路、空间布局、保护措施、保障措施、分期实施和附录。主要内容为:
(一)规划总则。分析规划背景与意义,规划范围与期限,规划性质与任务以及规划依据等。
(二)区域概貌。从地理环境、历史沿革、民族人口、产业结构、发展水平与规划等方面介绍了景德镇的区域概貌。
(三)总体分析。分析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内涵、文化生态总体状况、陶瓷文化生态保护的优势和问题。
(四)总体思路。介绍指导思路、建设思路、基本原则、保护对象和中远期建设目标。
(五)空间布局。将景德镇市全域分为六大重点保护片区等重点保护区域和一般保护区域。
(六)保护措施。提出了实施景德镇陶瓷文化调查记录研究工程、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实施文化生态环境系统性保护工程、实施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承体验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播工程、实施景德镇陶瓷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工程等系统性保护六大工程。
(七)保障措施。提出要建立健全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管理领导小组、依托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承创新中心加强管理、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态保护区专家咨询委员会和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推行形成文化和旅游部要求的“1+3+N”工作格局等组织保障;要制定相应政策法规、统筹资金支持、提供金融服务支持、强化监督机制等政策保障,以及建立传承人才、管理人才、创作人才、研究人才、志愿者人才的人才保障措施,以期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格局。
(八)分期实施。将建设目标细化为近期、中期和远期三大目标,明确重点建设内容和分期实施计划,列出近五年项目库建设年度计划。
四、涉及范围
根据整体性保护原则,体现空间分级管控和分级保护的要求,以陶瓷文化生态资源为基础,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和相关文化生态要素在空间集聚的地域划定为重点保护区,落实相关保护措施,实施重点监控。重点保护区是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态保护的先发区、核心区,按照行政区划分为乐平保护片区、浮东保护片区、浮北保护片区、浮南保护片区、珠山保护片区、昌江保护片区六个重点保护区域,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核心,将相关文化生态要素作为整体保护对象并重点监控;同时,积极发挥文化生态保护的社会效益,合理引导城乡建设,根据重点保护区内实际状况,会同空间规划部门分级划定建设控制地带,衔接现有建筑、规划用地、道路、水系等边界。依据景德镇核心文化资源的分布状况,划分六大重点保护片区:
(一)乐平保护片区
保护范围:乐平市下辖镇桥镇、临港镇、涌山镇、接渡镇、众埠镇、十里岗乡。保护内容:古戏台营造技艺、赣剧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古戏台、古代窑业考古遗址、红色文化资源、传统村落。
(二)浮东保护片区
保护范围:浮梁县下辖瑶里镇、鹅湖镇。保护内容:手工制瓷技艺、手工制瓷原料开采和加工技艺、水碓营造技艺、采茶戏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古道、古建筑、高岭土矿、瓷石矿、瓷窑遗址、水运码头文化遗存、瑶里历史文化名镇、传统村落、红色文化资源。
(三)浮北保护片区
保护范围:浮梁县下辖勒功乡、兴田乡、江村乡、西湖乡。保护内容:手工制瓷技艺、灯彩、工夫红茶制作技艺、古法榨油技艺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传统村落、红色文化资源。
(四)浮南保护片区
保护范围:浮梁县下辖湘湖镇、寿安镇。保护内容:手工制瓷技艺、手工制瓷原料开采和加工技艺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古代窑业考古遗址。
(五)珠山保护片区
保护范围:珠山区下辖珠山街道、石狮埠街道、周路口街道、昌江街道、太白园街道、里村街道、竟成街道。保护内容:手工制瓷技艺、陶瓷原料开采与加工技艺、景德镇大鼓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项目;古代窑业考古遗址、重点文物、考古遗址、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
(六)昌江保护片区
保护范围:西郊街道、新枫街道、丽阳镇、荷塘乡、高新区、昌南新区。保护内容:手工制瓷技艺、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民俗、瓷乐、手工编织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项目;历代陶瓷窑炉遗址及明清古建筑、历史文化街区。
五、建设目标
(一)近期目标
到2025年,保护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自然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体制、机制已经形成;文化生态效应初步显现;文化对景德镇产业转型升级发挥积极作用;代表性传承人和传承群体的文化自觉性得到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记录和相关基础研究工作取得突出成果;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展演的场所显著增加;陶瓷文化与旅游业融合效果显著;社会公众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觉性和热情度得到提高,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综合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基本形成。
(二)远期目标
到2035年,保护区各项建设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保护区境内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得到有效保护,培育形成优良的陶瓷文化生态环境,建成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示范区;构筑陶瓷人才聚集的高地,形成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的示范基地;走出一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陶瓷发展之路,全面提升国家陶瓷文化的软实力;陶瓷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全面提升,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进程,形成国际陶瓷文化交流合作交易中心;有力地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成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示范区。
六、关键词
瓷器(china):是从陶器发展而来的,中国是瓷器的故乡,早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之前一千多年,中国已能制造出相当精美的瓷器。制瓷主要原料有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经过数十道工序获得成形后的瓷坯还要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1400℃)烧制,将其坯体完全烧结,使釉面出现玻璃质。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我国劳动人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实践中,就创烧出了原始瓷器,战国时期停顿了一个时段。东汉时期,改革了原料粉碎和成型工具,改进了胎釉配制方法,优化了窑炉结构,最终烧出了色泽青翠的瓷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白瓷。唐代的邢窑白瓷和越窑青瓷齐名,形成“南青北白”格局。宋代瓷业进入全面繁荣期,形成了以定窑、耀州窑、钧窑、磁州窑、龙泉窑、景德窑为代表的六大窑系。元、明、清时期,在景德镇设立了官窑机构和御窑厂,官民竞市,共同发展,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代表性传承人及传承群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主体,能够在传承、保护、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及传承群体实施长效保护机制,是保护区保护工作的重点内容。景德镇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899人,其中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1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71人。
改善人居与生产生活环境: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当地居民在保护区中的主体地位,加大力度改善保护区内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自发性强、经营灵活的特点,杜绝盲目扩大生产,引导传承群体向小而美、小而精、小而强的方向改造生产环境,逐步实现自我造血功能。突出社区的承载作用,注重陶瓷文化氛围营造,使陶瓷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步入现代生活,体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当代价值。
推进“1+3+N”工作体系:在建立“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管理领导小组”和“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的同时,积极推进“1+3+N”工作体系建设,在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下,做实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承创新中心、设立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壮大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调动院校、研究机构、传媒、企业等社会力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大体系的参与者,融入到这个大的格局里来。
七、解读单位信息
解读单位:景德镇市文旅局
咨询电话:0798-8226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