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市气象部门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坚定信心,开拓进取,实干笃行,全面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奋力谱写景德镇气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把全面“千年瓷都”这张靓丽的名片擦得更亮贡献气象担当、气象作为和气象智慧。
(一)聚焦嘱托引航,全力推动国省《纲要》落实和“十四五”重点项目建设
2023年是景德镇发展史上极具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亲临景德镇考察,并嘱托我们“要把‘千年瓷都’这张靓丽的名片擦得更亮”,为景德镇发展标定了历史方位、擘画了宏伟蓝图。总书记考察江西期间发表的重要讲话也为景德镇气象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和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和逻辑起点。
一是有序开展系列学习宣传活动。在组织开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五周年系列活动的基础上,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开展带有景德镇特色的系列学习活动,学深学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和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
二是加快推进国省《纲要》的落地落实。强化国省《纲要》落实的月度推动,年初谋划全年推动落实任务,按月推动落实,并上报省局。开展年度市县两级气象高质量发展评估,以考核助推气象高质量发展。强化多方协同推动,完成市厅合作协议签署。拓宽气象发展和运行维持经费来源渠道,进一步强化气象财政保障。
三是加快推动项目建设。发挥市局国债工作专班的作用,加强项目全过程管理,全面完成2024年一期国债项目建设任务,加强国债项目二期建设项目申报和地方配套资金的落实。加强推进“十四五”规划四项气象重点工程建设。启动“十五五”气象发展规划前期研究,谋划市、县两级重点工程项目储备。积极参与地方各类重大规划编制,推动气象充分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
(二)聚焦使命担当,全力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一是深化强降水“631”风险预警服务。进一步巩固拓展“631”渐进式气象灾害应急联动防御机制向多灾种早期预警发展,加强气象预警与灾害预报的联动,建立健全直达基层防汛责任人的临灾预警“叫应”机制,确保叫得到、叫得醒、叫得应。推动防指汛期前完成分乡镇“31”阈值修订工作,按照省局要求做好“631”风险预警业务检验和服务效益评估。推进强降水“631”风险预警服务模式向长时效延伸,发挥好“3310”服务机制作用,为保障信江饶河安全度汛和浯溪口等大中型水库抗旱蓄水提供优质高效的气象服务。推进“631”机制向相关服务领域、灾种拓展延伸。健全递进式气象服务和高级别气象灾害预警叫应等机制。
二是充分发挥气象预报预警先导性作用。加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和提高市域治理能力等方面气象保障服务,探索极端天气下的停课、停工、停产、停运、停业等工作机制。加快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项目成果应用,推进12379专号在各类预警发布中的运用。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短信全网发布机制,完善精准靶向发布功能。组织做好昌江、珠山等未设气象机构地区以及重大转折性、灾害性、突发性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工作。推广江西“云盾”天气预警机乡镇终端,健全面向网格员、灾害信息员等预警发布机制,推进预警信息到村到户到人。
三是深入推进气象灾害防御融入政府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体系。推进气象风险防控能力建设。开展分灾种、分区域、分时段、分强度、分影响的极端天气监测预警服务,做好防汛抗旱、森林防火以及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强化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应用,完善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城市内涝等气象风险预警业务。强化单灾种、多灾种、灾害链的风险预估算法检验,完善气象灾害风险预估业务体系,加强各类产品在气象灾害防御决策指挥中的应用。
四是强化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持续推进“播雨”减灾行动实施方案落实,完成4套地面碘化银发生器建设工作。做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站点的管理和国省一体化人工影响天气综合业务平台的本地化应用。推进云水资源监测、空域申报、地面作业、作业指挥、安全技术保障等系统建设。
(三)聚焦创新驱动,全力提升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水平
一是全面加强精准预报业务能力建设。加强短临监测预警,做好点对点精准预报和滚动更新,开展短临监测预警平台的本地化应用。推进暴雨预警信号调整工作。完善中短期网格预报业务,开展季节预测业务,做好各类预报预测业务产品的有效衔接。完善省市县三级一体化的短临预警业务流程,完善省市两级协同订正的中短期网格预报业务流程,完善延伸期和气候预测业务本地化应用。
二是全面加强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推动科研课题“揭榜挂帅”取得实质性突破,解决业务服务中的痛点堵点难题。加强景德镇市暴雨重点试验室建设,充分发挥市级创新平台作用。提高雷达、数值预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应用能力和水平。深入推进分流域、分区域、分灾种精准预报业务能力应用。探索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气象服务领域拓展、产品研发等,在合作与竞争中激发核心竞争力。
三是全面加强精密监测能力建设。推进全市综合气象观测网升级迭代。对景德镇新一代天气雷达进行技术升级和双偏振升级改造;新建12套、升级15套地面气象观测站。做好景德镇城市服务。推进江西省蔬菜气象中心建设。继续做好温室气体监测和农业气象观测。加强与省级单位业务联动,提升市县遥感应用服务水平和产品真实性检验能力。
四是全面加强智慧气象信息和大数据支撑。完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和拓展应用。完善“云+端”生态环境,落实好业务准入产品本地应用工作。推进气象数据交易流通监管平台业务应用,完善数字化气象数据监管业务流程。加强设备、系统准入退出机制管理,推进系统“微隔离”工作。强化网络安全责任制落实,建立气象网络空间安全常态化监测业务,形成上下联动闭环管理的通报预警反馈机制。
五是全面加强高水平气象人才队伍建设。推进预报员工作范畴向兼顾研究开发和用户服务转变,工作方法向驾驭数值预报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转变,工作内容向三维立体全要素预报以及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转变。推进景德镇市创新团队建设,推动创新团队研究取得新成果。强化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管理和考核,加强青年人才的培养,不断提升研究生学历的比例,持续开展省局气象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和景德镇市地方人才的推荐选拔和培养,积极培养推荐新一轮省局“双百计划”人才。健全党组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制定基层台站职称“定向评价、定向使用”政策,积极推进县局高工和市局正高后备人才的培养。常态化开展气象业务骨干交流访问。
(四)聚焦气象赋能,全力提升气象社会服务化水平
一是深化“气象+”赋能行动。持续推动气象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环节,大力发展气象信息传播、气象装备保障等服务。将“大服务观”贯穿气象服务始终,统筹需求牵引和气象服务供给侧改革,加强交通、能源领域气象保障服务。融入智慧城市建设,着力提升内涝风险预警能力,将气象服务融入城市安全运行和精细化治理等各环节。进一步加强未设气象机构地区气象保障,加强航空、水库等气象服务,拓展专业专项服务。积极探索生态文明气象保障服务新路径。强化重大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影响评估,发展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气象服务效益评估业务。提高重污染天气监测预报准确率和预见期。强化水环境气象条件影响评估,开展重点功能区植被生态质量气象监测评估服务。积极推进双碳气象服务新发展。开展大气CO2浓度和源汇变化动态监测评估分析,建立气候变化现状基础数据集、未来气候预估数据集,建立气候变化风险综合评估指标体系,为生态脆弱区的保护与建设提供气象支撑。
二是优化乡村振兴气象保障服务能力。持续推进早稻早播早育气象适用技术推广。健全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体系,发展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估服务业务。积极开展蔬菜气象中心服务。规范开展茶叶等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服务。
三是积极拓宽公众气象服务新领域。研发公众生活气象指数产品,实现“融入式”气象服务。持续推进“中国天然氧吧”等康养旅游宜居生态品牌建设。深化“中国天然氧吧”和“避暑旅游目的地”线路推荐等导游气象服务业务。发展健康气象服务,优化生活指数气象服务。关注假期适宜出游天气、文旅商贸高影响气象要素、康养避暑避寒气象条件等需求,研发精准细化的预报预测产品,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和时间提前量。
四是强化气象行业管理。按照省局部署,深化气象与国动办联动机制,适时在市级推动联合出台文件或共享办法落地实施,在县级推动开展联合督办检查。加强气象军民融合和涉外气象探测管理。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尽早实现象山观测场“交钥匙”。积极备战省局第五届综合气象观测业务职业技能竞赛。
五是坚持创新发展,突显社会服务成效。加强对专业气象服务发展的指导和监管,深化部门企业改革,优化完善内控流程,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提高市场竞争力,做大气象产业。加大对从事专业气象服务人员的考核力度,突出实物工作量,努力提升专业气象服务质量和收益。继续紧盯社会投资项目“用地清单制”改革气候可行性评估工作节点,尽快建立工作流程和工作机制,把评估项目落实到位。深挖防雷市场潜力,做大做强防雷产业,积极拓展行业综合防雷业务。
(五)聚焦提质增效,全力提升气象综合治理水平
一是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要认真贯彻落实《江西省营商环境条例》,不断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持续推进“互联网+监管”,强化网上审批系统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的使用,全面实现“一次不跑”,大力提升气象行政审批效率和监管信息化水平。
二是增强气象综合治理能力。认真贯彻落实《江西省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气象安全管理办法》《江西省雷电灾害防御办法》,做好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综合服务,常态化开展全市气象部门跨部门综合监管工作,加大对扰乱防雷检测市场行为违法案件的查办督办力度。加强气象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强化防雷和升放气球资质单位监管,综合运用数字化监管、信用管理、信用评价等手段,提高防雷和升放气球监管质效。
三是规范财务管理。夯实财务基础,严格执行政府采购需求、预算、招标、合同等内控管理,规范资金支付,强化事前事中跟踪督导和事后考核检查。加强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常态化监控,防范化解风险。加强国有资产管理,进一步规范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等全过程管理,积极稳妥盘活部门国有资产。
四是强化安全生产管理。积极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科普宣传活动,提升社会公众防灾避险自救能力。强化重点领域管理,积极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及时督促限时整改,形成闭环管理。狠抓安全责任落实,建立健全市县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实现县级气象部门责任全覆盖,确保气象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六)聚焦全面从严治党,全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要坚定不移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切实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全力打造全市气象部门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态。
一是全面强化党的建设。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考察景德镇的讲话精神为指引,把‘千年瓷都’这张靓丽的名片擦得更亮,充分发挥景德镇的红色资源优势,弘扬革命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用“荷塘精神”砥砺党员领导干部初心、鼓舞斗志,攻坚克难,艰苦奋斗,坚定信心,实干笃行。进一步解放思想,扬优乘势,扬长避短,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党的建设为引领推动全市气象高质量发展。强化主题教育成果的转化运用,积极参加省局组织开展的“我为气象做贡献”“我为群众做实事”“党建质量三年提升行动计划”等系列活动。不断深化“三联促三动”机制,持续推动“六融合三同时两工程”体系建设,凝练和落实“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主题实践活动具体行动计划。组织开展好深化“四强”党支部建设、模范机关建设以及先进典型选树工作。落实落细老干部生活和政治待遇,用心用情精准做好老干部工作,为景德镇气象高质量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二是全面强化文化建设。立足景德镇气象部门的实际,打造做实气象文化品牌。组织做好全省文明单位申报创建工作。充分发挥劳模(工匠)工作室和创新团队的示范带动效应。继续融入省局“青春奋进新征程”气象青年干部培养提升工程。强化气象文化、廉洁文化的宣传工作。建立健全做好全市气象部门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长效机制。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强化舆情管控和引导,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定期分析报告。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联系纽带作用,积极推荐参加“三八红旗手”“十佳女职工”等评选活动、结合新中国成立75周年开展参加系列活动,丰富职工文化生活。加强在各级媒体的宣传,充分展现景德镇气象人的精气神,大力推广自媒体,充分发挥市局的自媒体运营优势,扩大粉丝群体,让天气过程科普和服务通过我们的自媒体宣传得到更广泛的认同,为景德镇气象高质量发展提供软实力支撑。
三是全面强化队伍建设。深入贯彻落实气象部门组织人事工作会议精神,强化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县局领导班子和全市气象部门干部队伍综合分析研判,强化县局领导班子建设,加大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力度,不断优化领导干部年龄结构,不断完善领导干部梯队建设。用好用活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等激励政策。积极融入省局实施的“百名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锻炼计划,大力推介输送景德镇气象部门的干部。深入贯彻落实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实施办法,加强干部的培训管理和经常性监督。
四是全面强化各项监督。深入学习贯彻二十届中纪委全会精神、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强化政治监督和专项监督,推动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把重点工作推进、增发国债气象项目等作为纪检监督工作的重点。强化职能监督,充分发挥职能监督的重要作用,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各职能部门,调动职能监督力量抓早抓小,做实做细日常监督。强化巡察审计监督,加强巡察整改和成果的运用,发挥巡察和审计的协同作用,提升监督质效,压实监督责任。发挥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审计的经常性监督作用。强化作风建设,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持续打造“清廉气象”品牌,锻造纪检铁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为推动景德镇气象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