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景德镇市人民政府-气象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计划与总结
文号: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有效期: 长期有效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信息索取号: H00590-0301-2008-0001 发布机构:  市气象局

景德镇市“十一五”气象规划

发布时间: 2008-05-06 访问量: 收藏.png

景德镇市位于江西东北部,境内以山地丘陵为主,气候资源十分丰富,开发利用的经济价值前景广阔。同时,我市境内暴雨、洪涝、干旱、雷电、大风、大雪、冰冻等气象灾害及其引发的衍生灾害发生严重。今后五年,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为了适应瓷都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工作的需求,加快我市气象事业的发展,充分发挥气象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制定景德镇市气象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按照“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新理念,面向世界、对接全国、创建一流。建立多轨道、研究型、集约化、开放式的新型气象业务技术体制,大力实施“三大战略”,统筹气象行业协调发展,努力提高气象预测、预警、预报、预防水平,着力增强突发公共事件需要气象应急响应的能力,为建设和谐平安瓷都、共创富民兴市大业作出重大贡献。

(二)、事业发展目标

1、建立布局合理、观测要素齐全、观测准确度较高、时效性较强,能满足不同需求的综合观测平台,为天气、气候、农业气象与生态、人影、雷电等多轨道业务提供及时、准确、科学的基础观测数据。

2、建立精细化预报预测体系,常规天气要素预报时效延长到0-10天,发布7天公众气象预报,大力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暴雨等灾害性天气预报质量在原有基础上提高5%-10%,年季旱涝、冷暖气候预测水平提高5%。预报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建立和完善大气成分、雷电预报、气象灾害延伸预报业务。

3、建立突发公共事件的气象应急响应体系,对重大气象灾害及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方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响应能力有较大增强,气象预报警报公众覆盖率达95%,气象灾害对GDP的影响率在现有水平上降低20%-25%

4、建立面向全社会的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对交通、水文、航空以及重大工程建设的气象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公共气象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气象服务产品精细化程度得到较大提高,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可通过多种公众服务系统随时获取不断更新、连续滚动的气象信息。

5、提高农业和生态气象预报精细化水平,为“三农”气象服务取得新的进展。开发利用太阳能和空中水资源取得重大突破,为气象能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有力保障,建立全市范围内协调高效的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体系。

(三)主要任务

1、加强综合观测体系建设

——建立区域天气观测网:建设50个区域天气观测站、1个省级农田生态气象站、1个应急流动气象站。

2、加强预报、预测业务体系建设

——全面建立基于数值预报产品解释应用的预报业务系统和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预警系统,使24小时天气预报接近实况,3-5天分县预报精细化程度明显提高,开展0-10天常规天气要素预报。

——开发48小时内逐时精细化预报产品。

——解释应用高时空分辨率的中尺度数值预报业务系统。

——开发精细化专业预报产品,建立专业气象服务市级平台。

——建立客观、综合、集成的天气预报业务系统,实现天气预报定时、定点、定量、可视化。建立科学的管理和精细化的预报质量评价体系。

——建立短时临近警报预报的业务流程,实时发布中尺度灾害性天气的种类、强度、落区的警报;规范短时临近警报预报的业务服务程序;开展灾情调查与评估和技术总结。

——建立和完善面雨量和致洪暴雨预报系统。

——建立干旱监测分析和水资源预测预报系统。

——建立市县局天气预报可视会商系统。

——开展农业气象情报定量评价和长预报时效、滚动的农业产量预报。

——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数预报。

——开展雷电预报。

——开展洪水、山洪、地质灾害、森林火险等级、流行病、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发展等气象灾害延伸预报。

——开展体感温度等城市与环境气象预报。

3、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决策气象服务

——开展暴雨、干旱、大风、龙卷、雷电、台风、大雾、大雪、寒潮、冻雨、极端温度和强对流天气等气象灾害的预评估、灾害监测、灾害预警预报和服务、灾害收集分析、灾害应急联动、灾后评估、灾后救助和重建服务等。建设市级基于3S技术的灾害评估业务系统。

——建立暴雨洪水预警信息灾情评估系统。

——建立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建立云水资源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景德镇市作业决策指挥中心,建成景德镇市人工增雨作业基地,及4个标准化移动作业分队,建立现代化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体系。

——制定重点工程建设和重大社会活动的气象保障服务方案,加强相关业务服务系统开发建设。

——建立突发公共事件气象应急响应系统。加强应急业务管理,建立公共事件气象应急灾害预评估、灾后评估、灾害应急联动、灾后救助和重建服务体系。

——建立军事气象保障服务系统。

公众气象服务

——建立综合减灾预警服务系统。

——建立专用气象服务频道。

——丰富公众服务产品内容,提高精细化服务水平。

——改进服务手段,提高服务内涵。

——扩大服务覆盖面,加强电视、“12121” 电话、广播等媒体信息服务,大力发展手机气象短信、公众手机WAP、电子显示屏气象服务。

——建立和完善气象新闻发布制度和公众服务调查制度。

——创新公共气象服务方式,做好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

——完善景德镇农村经济信息网。

专业气象服务

——加快专业气象的监测和共享,实现专业气象服务集约化。

——加强专业气象的科研开发,实现专业气象服务精细化。

——强化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专业气象服务手段现代化。

——加强专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提高专业气象服务能力。

 气象科技服务

——把科技服务纳入业务渠道,建立气象科技服务效益评估机制,建立健全气象科技服务投入机制和收益反馈机制。

——提高气象科技服务的科技含量和服务水平,因地制宜发展服务产品。拓宽气象科技服务领域,推进气象科技服务的精细化,实现气象服务手段的多元化和服务产品的可视化。

——建立重大工程气象保障服务系统。

——促进科研与服务相结合,加快科研成果向业务、服务转化。针对不同行业和部门的特点,建立气象科技服务产品加工、分发系统。

——建立集服务产品制作和包装、服务手段、服务工作流程和服务效益反馈、评估为一体的服务平台,推进气象科技服务的集约化发展。

——大力发展防雷装置检测技术服务,巩固深化雷电防护技术服务,全面开展雷电灾害鉴定与评估技术服务,不断拓展防雷装置设计技术评价和雷击风险评估技术服务。

4、加强信息与技术支持体系建设

——完善省、市、县三级气象通信网络,市县间建成2M宽带专用通信网。建成程控拨号线路为主的市县之间气象报文传输的备份线路。建成各自动气象站及野外加密气象站、生态站等的GPRS数据传输系统。

——建立和完善适应涵盖气候系统观测的数据处理业务流程和规范。

——建立市级实时资料采集与监控系统。

——建立实时气象资料、“9210”数据、气候资料数据、卫星、雷达、雷电监测等分布式数据库系统。

——建立农业、林业、水利、国土等部门间的数据共享服务应用系统。

——建立由防火墙、防入侵检测、网络防病毒等系统构成的市级网络信息安全监控系统。

5、气象科研与科技创新

——加强一体化综合观测新资料的应用技术开发研究,提高观测资料的应用水平和综合利用各种观测资料的能力,提高气象现代化建设总体效益。

——深入开展天气、气候、农业气象与生态、人工影响天气、雷电等多轨道气象业务、无缝隙预报预测技术的开发研究,加强航空气象、交通气象、水文气象、城市气象、环境气象等专业气象预警预报技术的开发研究,特别是围绕提高气象及相关灾害、常规要素等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增强对突发气象灾害的应急预警水平开展研究开发工作。

——加强公共气象服务相关技术开发研究,大力提高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和科技服务的科技含量和水平。特别是要围绕提高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空中云水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研究、可持续发展以及重点工程建设、重大社会活动气象保障等决策气象服务能力开展研究工作,按照以人为本原则,不断研究开发与人民群众工作、生活、健身、医疗和文化生活紧密相关的公众气象服务产品,加强精细化专业预报产品的开发研究;加强气象科技服务产品研究与开发。

——加强信息技术开发研究,加强新技术在资料业务中的应用,加强现代化建设工程应用软件开发,提高对灾害性天气、突发事件及重大活动气象保障的监测质量控制,加强行业资源共享。


相关文档: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