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景德镇市人民政府-气象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计划与总结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有效期: 长期有效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信息索取号: 014544172/2025-03510

2025年景德镇气象局工作计划

来源: 景德镇市气象局 发布时间: 2025-02-24 访问量: 收藏.png

  全市各级气象部门要紧紧扭住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这个“牛鼻子”,按照省局提出的发展理念,精准把握“三个高水平”“三个高质效”的内涵要求,加强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的组织领导,以清晰的思路、明确的责任、务实的举措、顽强的韧劲,确保进一步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的各项任务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

  一、优化资源配置,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一是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体系。全市各级气象部门要深入学习领会全国、全省气象科技大会精神,把科技创新摆在气象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强“十五五”气象科技创新前瞻,推动资源向科技创新集中集聚,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形成共同促进科技创新的合力。聚焦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构建、低空经济、生态气候产品价值实现等重点领域,争创取得更多成果。紧紧围绕气象科技成果业务化应用和市场化转化,系统梳理科技创新需求清单,推动气象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构建产学研用高度融合的全链条,提高科技供给质量。

  二是优化科技创新集约布局。建强用好“景德镇市暴雨灾害重点实验室”和“陈鲍发创新(劳模)工作室”等科技创新平台,构建跨部门、跨区域、跨学科的联合攻关机制。探索建立创新联合体,深化与部门、高校和企业的联合科技研发,共同开展科技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开放合作。

  三是激发创新主体内生动力。完善科研管理和科技经费分配使用制度,推动更多科技资源向产业和业务应用聚集。统筹推进科研业务发展和科技人才布局,为科研人员聚精会神搞研究提供制度保障。完善衔接气象科技评价结果的绩效分配、机构平台和创新团队动态管理机制,形成聚焦业务发展、突出实物工作量的气象科技“三评”新导向。运用“揭榜挂帅”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激励政策,充分调动创新的积极性。

  二、推动咬合发展,加强高水平基础业务能力

  一是健全数字预报预测体系。做到提高预报预警服务水平,加强智能网格预报业务体系本地化应用,提升短临预报预警、中短期和延伸期网格预报业务水平;加强极端天气气候的复盘总结。提升业务科研能力,在省台的指导下开展数值模式中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研究,加强人工智能在气象预报预警的应用。强化气象预警与灾害预报联动,推动气象要素预报向应用场景、影响预报、风险预警方向发展。

  二是构建观测数据业务体系。围绕农业、交通、航空、新能源等专业服务需求,持续优化地空天一体化、协同高效的精密气象监测系统,强化遥感垂直廓线观测能力。配合省局建立装备跨区调控、分区保障制度,推动装备保障集约。配合省局开展观测预报服务平台底层互联,加强新型观测设备、观测手段和产品的联动、融合及开发应用,丰富数据支撑,进一步提升气象监测能力。强化气象观测质量管理,按照全省观测业务质量工作方案,提升我市观测质量体系建设、强化观测数据质量管理。

  三是强化资金资源统筹分配。继续用好发改、财政、气象联合发文政策依据,有序推进“十四五”气象重点工程建设任务实施。统筹考虑项目建设与设备运维需求,着力解决“重建设、轻运维”的问题,加大基础业务能力提升和重大战略气象服务保障项目支持力度。加强基层台站建设规划设计审批,提高基层台站附属配套设施性能,进一步支撑保障业务安全稳定运行。

  三、加强人才引育,夯实高水平人才支撑

  一是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常态化做好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综合分析研判,结合贯彻落实干部交流轮岗、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等制度,优化领导班子结构。持续加大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力度,大力推动选优配齐配强县级气象局领导班子,激发基层气象部门干事创业活力。

  二是加强人才发展保障。全面落实《江西省气象人才发展规划(2022—2035年)》《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气象人才工作的若干措施》《新时代气象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和一线优秀人才计划实施办法》,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落实党组联系高层次专家制度,加强“双百”人才选育和考核管理。健全分层次、分领域、分岗位的人才评价标准,完善人才考核评估体系。完善专业技术人才“定向评价、定向使用”职称评聘机制,加大基层台站人才引留政策支持。完善市县人才融合培养交流机制,推动气象人才纳入地方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享受地方人才政策,落实人才同城同待遇。

  三是加强创新团队建设。聚焦气象核心业务领域,建好景德镇市气象局科技创新团队。持续开展“守正创新 奉献气象”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主题实践活动,激发各类人才不断创新的热情和动力。加强气象科研诚信和作风学风建设,对于学术贩子要进行严整,健全贯穿科研活动全流程的诚信承诺、失信行为记录和责任追究制度,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

  四、筑牢第一道防线,做到高质效保安全

  一是强化气象防灾减灾协同机制。全面融入综合防灾减灾指挥调度工作体系,健全高影响天气预警预通报决策支持机制,强化递进式气象服务。完善以预警为先导的部门、基层、社会应急联动机制。大力实施“网格+气象”行动,推动气象防灾减灾纳入基层网格化管理。进一步畅通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发布“绿色通道”,推进应急广播等基层预警发布资源共享共用。加强闪信等新技术的应用,提升灾害性天气的靶向预警发布能力。建立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和水平评估机制,推动突发事件预警和气象灾害风险预警纳入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系统,提升城市安全韧性。理清气象防灾减灾、应急预警预报之间的层级关系、逻辑关系,做好向地方的宣传工作,把气象预警与灾害预报联动起来。

  二是强化气象灾害风险管理能力。充分运用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做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修订,动态更新气象灾害防御指南。推进“631”风险预警模式向长时效、多灾种延伸,建立完善“631”效益评估制度,形成“叫-应-评估-改进”闭环。推进“云盾”气象预警信息接收机的安装,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延长气象预警链条。全面推进重点单位安装雷电监测预警系统。推动建立基于气象灾害风险的基础设施标准制修订机制,落实重大规划、重点工程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强制性评估制度。完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风险转移制度,推动建立和完善气象巨灾保险制度。

  三是强化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全面贯彻落实《江西省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推动市、县政府强化和落实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管理责任,加强作业安全等级评定和作业装备迭代升级。充分挖掘人工影响天气社会服务潜力,探索改善空气质量新型服务模式。加强作业效果评估,完善装备年检、空域申请以及弹药运输等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在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持续提升人工影响天气安全操作和应急处置能力。

  五、提升赋能质效,做到高质效助发展

  一是优化气象服务供给侧。对接公众衣食住行游购娱康养等需求,创新公众气象服务供给模式。聚焦交通保畅,构建现代综合交通气象服务保障体系和“一路三方”应急联动机制。聚焦能源保供,建立源网荷储一体化能源安全气象保障体系。聚焦重大工程建设,优化重大工程、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行全周期气象服务机制。强化气象服务信息传播渠道建设,打造融媒体公众气象服务矩阵和平台。联合宣传部、网信办、应急局等单位进一步规范社会媒体气象防灾减灾信息传播。     

  二是建强生态气象业务链。加强市、县生态与农业气象服务业务体系建设,细化需求和产品清单,融入日常业务流程。建立气候变化监测发布制度,发展气候变化公共产品。完善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环境风险管控气象支撑机制,提高重污染天气和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气象保障水平。健全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气候生态资源与地方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模式。融入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推进蔬菜特色农产品气象中心业务建设,开展新一轮农业气候资源普查与区划试点成果应用,强化粮食作物和特色农作物产销供全链条气象服务能力。推进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服务,探索建立社会服务现代化模式。

  三是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配合省局加强数据资源价值挖掘,推进气象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进高价值气象数据产品研制和特色场景应用。探索“气象×金融”服务模式,完善巨灾保险、农业保险、气候投融资评估、风险减量等气象服务机制。推动气象融入旅游、康养产业发展和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健全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体系,强化气候康养资源开发利用。加强通用航空气象保障,借助航空智慧气象服务平台,提升直通服务水平。

  六、释放发展活力,做到高质效促治理

  一是强化制度标准保障。加强立法预研究,持续健全气象法律法规体系。配强执法力量,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和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创新执法方式,强化执法监督,常态化推进联合执法检查、行政执法案卷评查、行政执法案例指导等。健全气象标准化体系,强化标准制修订全生命周期和全流程闭环管理,加强标准升级迭代,健全标准实施效果评估机制。继续做好单位内部制度建设,堵塞漏洞,及时遏制苗头性的问题,维护良好的政治生态和发展态势。

  二是强化行业安全治理。持续推进《江西省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气象安全管理办法》落实,压紧压实重点单位主体责任。持续健全防雷与升放气球安全监管责任体系,加强防雷检测市场管理和规范,加快推进防雷安全数字化监管。推动气象行政执法纳入基层综合执法体系,建立健全与应急、住建、市监、工信、商务、文旅等部门综合监管协作机制,加大跨部门联合监管力度对于发现问题,及时地予以曝光。统筹协调社会及行业气象观测发展,推动建立政府主导的行业气象观测能力统筹规划、数据共享、协同观测机制。健全各部门气象相关数据获取、存储、汇交使用管理制度和标准,推动行业和社会气象观测站点数据汇交和共享。

  三是强化内部安全监管。进一步规范资金和项目管理,推进经济责任审计整改举一反三。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体系,加强物理防护和技术防护,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压实安全生产工作责任,持续推动安全生产“十问”工作法落地见效。严格按照《江西省气象局关于落实中国气象局安全生产第二指导组指导反馈意见的整改方案》要求,充分运用好中国气象局安全生产综合指导工作成效,全面对照检查、同题共答,认真抓好整改落实,坚决堵塞安全漏洞、消除安全隐患,切实推动全市气象部门安全生产工作形势持续向好。

  四是强化统筹协调发展。巩固气象部门与地方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以气象部门为主的领导管理体制,完善与之相适应的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健全气象规划制度体系,建立年度计划与发展规划衔接落实机制,突出规划对项目要素资源配置引导和约束性作用。深化气象部门国资国企改革,探索建立统一监管模式,优化市场运作机制,推动国资国企做强做优做大。加强开放合作,开拓眼界,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科技创新机制,按照省局高质量发展工作安排,明确市、县级气象部门在高质量发展主攻方向和目标任务,因地制宜发扬首创精神,通过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弊端。

  七、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把牢改革方向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的根本保证。全市气象部门要以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核心领导作用,完善气象部门党的制度机制、健全改革责任落实和督查评估机制,同时克服求稳怕乱、安于现状的“躺平”思想。纪检监察部门要将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落实情况作为巡察监督的重点内容,与人事、财务部门做好联动,抓好问题整改与成果运用,以及线索处置机制,让屡屡出现的问题得以遏制。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及中国气象局、省局相关要求举措,提升改革决策科学性和改革落实执行力,确保气象高质量发展这条大船行稳致远。



相关文档:
相关附件: